屁股痛、下背痛?可能是薦髂關節失能

👉 你是否曾在彎腰或久坐後,感到單側的下背或屁股附近疼痛?
很多人第一直覺會以為是「椎間盤突出」,治療了很久卻始終沒改善。事實上,約有 15–30% 的下背痛與薦髂關節失能(SI Joint Dysfunction)有關


什麼是薦髂關節?

薦髂關節位於骨盆後方,由兩塊髂骨與一塊薦骨組成,是上下肢力量傳導的重要連接點。雖然它的活動度極小,但卻在日常動作中扮演關鍵角色。

例如:彎腰撿東西、伸懶腰、抬腳時,薦髂關節會在矢狀面上做細微動作。若長期出現過度旋轉或承重不均,如高爾夫、網球等運動,或久坐不良姿勢,就容易造成關節失能與疼痛。

薦髂關節位置與骨盆結構示意圖

薦髂關節失能的症狀(薦髂關節失能症狀)

  • 疼痛位置:多出現在後上髂脊(骨盆後方的小凸點)及臀部周圍,而不是腰椎 L5 以上的位置。
  • 疼痛放射:可能延伸至臀部、大腿後側、甚至小腿。
  • 常見誘發動作:承重、彎腰、扭轉,例如走路、爬樓梯、打高爾夫球。
薦髂關節疼痛放射至臀部與大腿的示意圖

因此,如果你的屁股痛或下背痛在這些動作後特別明顯,就要考慮是否與薦髂關節有關。

👉 延伸閱讀:下背痛常見原因與改善方法


為什麼會發生薦髂關節失能?

薦髂關節本身動作很小,主要靠強韌的韌帶與鄰近肌肉來穩定。然而,當外力或姿勢不良造成負荷失衡,關節就可能卡住或過度活動。

  • 姿勢不良:久坐、翹腳、單側受力。
  • 運動過度:高爾夫、網球、搬重物。
  • 骨盆不平衡:產後、肌力不足、長期錯誤用力。

因此,薦髂關節失能並不是單純的「拉傷」,而是一種姿勢與結構問題。


居家改善運動(薦髂關節運動)

如果懷疑是薦髂關節失能,可以先嘗試以下簡單運動:

仰躺抱膝運動

  1. 仰躺,雙手抱住疼痛側的膝蓋,拉向胸口。
  2. 當膝蓋拉到極限時,膝蓋出力(約 10% 力量)往前抵抗雙手,維持 6 秒。
  3. 放鬆後,再將膝蓋拉向新的角度,重複 3 次。
薦髂關節失能緩解運動示範:仰躺抱膝

⚠ 若運動後疼痛仍持續或加劇,請務必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或醫師的評估。

👉 延伸閱讀:物理治療如何改善慢性痠痛


何時該尋求專業協助?

輕微的屁股痛或下背痛可以透過休息、熱敷或簡單運動改善。
但若症狀持續超過兩週,或伴隨行走困難、下肢麻木,就需要專業診斷。

根據 美國骨科醫學會(AAOS) 的說明,薦髂關節失能是下背痛的重要原因之一,透過正確評估與治療能有效改善生活品質。


結語

屁股痛、下背痛不一定都是椎間盤突出,薦髂關節失能也是常見原因。只要及早辨認症狀、調整姿勢並配合運動,就能避免小痛演變成大問題。

因此,下次當你出現單側屁股痛或下背痛時,別再忽視,記得把薦髂關節也納入考量,必要時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的幫助。

購物車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