👉 你是否經常感到手麻、手腕痠痛,甚至大拇指無力?很多人會以為是單純疲勞,但其實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。這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壓迫疾病,若忽視不管,嚴重時甚至會造成肌肉萎縮與神經損傷。
什麼是腕隧道症候群?(腕隧道症候群原因)
腕隧道位於手腕正中,由腕骨與橫腕韌帶形成狹窄通道,正中神經及肌腱通過其中。當通道內壓力升高時,正中神經受到壓迫,就會引發腕隧道症候群。
常見原因包括:
- 長時間使用電腦滑鼠、鍵盤
- 反覆搬重物或使用震動工具
- 懷孕期間水腫壓迫神經
- 甲狀腺疾病、糖尿病等代謝問題
因此,腕隧道症候群並不是少數人的問題,上班族、孕婦及長期勞動工作者都可能遇到。

👉 延伸閱讀:手麻常見原因
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

典型症狀與一般手麻不同,通常表現在正中神經分布區域:
- 手麻刺痛:大拇指、食指、中指、無名指一半。
- 手腕痛:夜間或清晨明顯,常痛到醒來。
- 大拇指無力:拿手機、開瓶蓋容易掉東西。
- 魚際肌萎縮:長期壓迫會導致手掌大拇指下方肌肉凹陷。
若症狀持續惡化,日常生活如寫字、打字、使用手機都會受到影響。
如何檢測腕隧道症候群?(腕隧道症候群檢測)
簡單的自我檢測方法:

Phalen’s test(手腕屈曲測試)
- 雙手手背相對,手腕下壓呈直角,維持 30–60 秒。
- 若手指出現麻木或刺痛感,即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。
👉 但要注意,檢測僅供參考,仍需專業醫師或物理治療師進一步評估。
居家改善與復健運動(腕隧道症候群運動)

輕度患者可透過居家運動與生活調整改善:
1. 手腕伸展運動
- 將手臂伸直,手心朝上。
- 另一隻手輕壓手指往下伸展,維持 30 秒,重複 3–5 次。
2. 正中神經鬆動術
- 將手臂伸直,手心朝上。
- 手腕上下輕輕擺動,模擬神經在通道內滑動。
- 每次 10–15 下,每天 2–3 回合。
💡 小提醒:避免長時間使用滑鼠鍵盤,必要時可佩戴護腕減少壓力。
何時需要就醫?
若症狀持續超過 2 週沒有改善,或出現明顯的大拇指無力、魚際肌萎縮,就必須尋求專業治療。
根據 美國國家神經疾病研究院(NINDS) 的資料,腕隧道症候群在早期接受治療效果最佳,包括物理治療、護具或藥物介入。嚴重者可能需要手術減壓。
結語
腕隧道症候群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,尤其長時間電腦工作者與孕婦更容易發生。透過正確檢測、居家伸展與物理治療,多數患者可以在早期獲得改善,避免進展成嚴重神經損傷。
如果你經常手麻或手腕痛,別再拖延,從今天開始關心你的手腕健康,必要時尋求專業幫助,讓雙手回到靈活自在的狀態。